本报北京4月25日电(记者邓凯)“古来数谁大?皇帝老祖宗。如今数谁大?劳动众弟兄。世道一变化,根本不相同。还是这座庙,换了主人翁”。这首诗是作家赵树理先生写的。他说的“这座庙”就是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。50年前也就是1950年的4月30日上午,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了揭幕典礼,5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。这几天,文化宫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,喜迎五十华诞。
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明清两代太庙,始建于1420年,是紫禁城的一部分,起初为故宫博物院分院,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划归北京市总工会,辟为首都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。毛泽东同志把文化宫正式命名为“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”,并题写了宫名。
据文化宫办公室副主任贾福林介绍,劳动人民文化宫占地14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1.8万多平方米,现有明清两代古树700余株,是全国唯一的以古建筑群为地址的文化宫。五十年来,文化宫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,吸引了众多的职工群众,培养了大批人才。改革开放以来,劳动人民文化宫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经验,开展了许多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,推进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。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,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,随着世界性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,文化宫抓住机遇,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,在这里举行了许多大型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,如在太庙演出的盛况空前的实景歌剧《图兰朵》,轰动世界,被评为20世纪中国十大娱乐事件之一。五百多年的皇家太庙历久弥新,在劳动人民的欢歌笑语中迎来了五十华诞,为首都的“五一节”增添了一道亮彩。